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

見山是山與見莊買莊16/4

  昨天講述「閒人」先生的反璞歸真番攤投注法,說穿了不過是隨心所欲,以小注碼投注於旺門,而且不預設贏錢上限,見好即收。如此情況之下,因為沒有壓力,每每可以奏凱而回。君不見賭場只有限紅之設,而沒有限制客人不准加注,否則阿圖敢說,賭場必盈利大減。

  「閒人」先生也有玩百家樂,他採用的是類似的簡單投注法,見莊買莊,見閒買閒,隨旺門逐流,頗有點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的意味。他不是不懂寫路,大小路了然於胸,也不是不懂算牌,只是既非必勝,懶得傷腦筋。

  這點,與禪悟的一種境界有些相似。在《指月錄》卷28內,記載了一段青原惟信對學僧的說話:「老僧30年前未參禪時,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及至後來親見知識,有個入處,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而今得個休歇處,依前見山祗是山,見水祗是水。」

  惟信之所以有這三重轉折,乃是由於悟道深淺的不同。在未參禪時,乃是用意識看自己,用肉眼看萬物,因此不免執於我識,滯於物境,未能內外通透。只能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。閒人先生也一樣,初進賭場時五光十色,甚麼也不懂,不求大勝而只求攞彩,反每能有小收穫。

  後來惟信心有所悟時的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,已接觸到忘我境界,這時,既然非山非水,忘了外物,同時也相對的忘了自己。但忘境只是運用上的過渡境界,不能常住。常住於忘,便着空相,成為虛妄。所以忘了以後,須會得化之融之。

  因此,最後的「見山祗是山,見水祗是水」,乃是在通透融化後所得的真知。這時見山自己就是山,見水自己就是水,不忘而自忘,完全進入了如莊子所謂的「同於大通」的境界。簡言之,是打破了主、客體的界限,渾圓為一。

  這僅是文字解釋而已,若要體會箇中意境,則還須親證親驗,方知究竟的。閒人說他的百家樂投注法,是在埋桌之後,先觀察近20鋪的「莊、閒」走勢,平均應為各開10鋪,多於10鋪者為之小旺,多於15鋪者為大旺,全部開莊者為「長莊」,「閒」是盲門。

  閒人隨意下注,選擇較旺的一方,平注下幾手,12鋪下來,若戰果是7對5,他贏兩注,是200元,減去抽水35元,有165元落袋。若是6對6,他打和輸了30元水,相反5對7的話,他合共輸了225元。數字上似乎沒有着數,但長計下來賭場卻贏不了他,反而被他抽了水。

沒有留言: